120_105px
1600_295px;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新闻动态>政策法规 政策法规
政策法规
甘肃省现代种业科技发展规划(2014-2020年) 时间:2015/12/25 8:46:42 来源: 作者:
  为进一步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发展,大力提升甘肃特色种业优势,科技支撑制种大省向种业强省的跨越,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1〕8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种业体制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的意见》(国办发〔2013〕109号)、201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和《甘肃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意见的实施意见》(甘政发〔2011〕77号)等精神,以农作物、蔬菜、林木花卉种业科技创新为重点,制定全省现代种业科技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总体思路与原则

  (一)总体思路

  围绕国家深化种业体制改革提高创新能力和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具体要求,以打造甘肃区域特色现代种业为目标,以农作物、蔬菜和林木花卉三个领域为重点,推进种业资源整合利用和优化配置,突破种质资源创新、新品种创制、制繁种、种子加工和质量控制等关键技术,培育现代种业主体,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科技为依托、产学研融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体系,推进种业科技人才、基地、平台一体化建设,实施良种科研重大创新专项与种业战略联盟,提升全省现代种业自主创新能力、成果转化能力、持续发展能力和国际影响力。

  突出战略地位,把种业科技创新及其产业发展摆在农业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应用生物育种技术、培育重大影响新品种作为种业技术升级的战略突破口。重点以优异种质资源创新为基础,以高新育种技术为先导,生物育种与常规育种相结合,提高种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杂种优势利用、生物育种、适应机械化作业品种选育等方面进行重点突破和创新,使我省特色作物品种选育的整体水平进入国内先进行列。

  突出战略重点,一是加强种质资源研究和基因资源开发利用,加快特异性状亲本创制及产权化进程,把握源头创新;二是应用生物育种技术,加快抗逆高产适宜机械化作业新品种选育;三是加强高产高效制种及种子质量控制关键技术开发,提高机械化水平,降低种子生产成本;四是加强种业行业技术规范研究,加快农机农艺融合,良种良法配套。

  突出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种子企业在现代种业科技创新中各自的功能与地位,创新科企合作与利益分配机制,加快构建企业育繁推商业化育种与应用体系,提高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种业基础性公益性服务能力。建立甘肃省现代种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设立种业良种科研攻关及产业提升科技重大专项,培养优势团队和优秀人才。

  (二)基本原则

  1.坚持顶层设计。围绕种业科技发展目标,做好顶层设计,在种业科技基础性和公益性研究、商业化育种和新品种新技术应用三个层面上,合理布局科技资源与支撑项目。项目设计与实施,强调种业产业链及项目衔接问题,打破单位和利益束缚,强化产学研企结合。

  2.坚持分类推进。充分考虑我省种业科技发展现有条件和资源配置,稳定支持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种业科技创新的基础性和公益性研究,加大对企业商业化育种的支持力度;统筹商业化育种与大宗粮食作物常规育种,协调推进种业科技的全面发展。

  3.坚持企业主体。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创新合作机制,有序引导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育种资源、知识产权和人才向种业企业集聚,充分发挥企业在商业化育种、成果转化与应用、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加快推进育繁推一体化。

  4.坚持目标导向。种业科技发展要立足甘肃,服务于甘肃发展,服务于国家种业和粮食需求,要把全省种业发展目标与国家目标相结合,坚持目标导向作用,充分利用好省上和国家种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加快企业重组、产学研企联盟和成果转化交易平台建立。

  二、发展目标

  以打造种业产业经济和种业强省为目标,建立健全甘肃区域特色现代种业科技创新体系,建成河西走廊成玉米和蔬菜花卉杂交种种子生产基地、定西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基地、天水航天蔬菜育种基地、高寒阴湿区杂交油菜种子生产基地,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科技为依托、产学研融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体系,增强种业科技创新能力、企业竞争能力、供种保障能力和市场监管能力,全面提升种业发展水平。

  到2020年,使我省特色种业科技总体水平进入国内先进行列,力争3-5家优势企业在国际企业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着力打造10家育种创新能力强、生产技术先进、市场营销能力强、产业链完整的大型现代种业集团,扶持和建立20家育繁推商业化育种与应用的优势企业。选育具有重大应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20-30个,制定和形成100个以上成为生产主导品种并具有新品种保护权和种业产业新标准、新专利。培养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创新人才和优势团队。种子繁育条件明显改善,建成350万亩相对集中、长期稳定的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机械化种子种苗生产基地,保障农业生产用种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和企业增效。健全职责明确、手段先进、监管有力的种子管理体系,形成科研分工合理、产学研相结合、资源集中、运行高效的育种新机制,品种自主研发能力显著提高。不断提高省内自主知识产权品种在全国种子市场份额,使我省玉米自主产权品种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提升到5%以上,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在粮食增产中的贡献率达到40%,种业对现代农业的引领和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

  三、重点任务

  围绕种业全产业链科技创新与管理创新的同步推进,通过科技计划和专项支持种业产业链上、中、下游的科技创新,支持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种业上游的种质资源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等基础性研究,扶持企业育繁推一体化的商业育种,大力支持种业产学研企的联合和合作,全面提升我省现代种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水平。

  (一)现代种业基础性和公益性研究

  加大种质资源搜集保护和鉴定,加强种质基因资源发掘利用,深化育种理论方法、生物技术、种子生产加工和检验技术等基础性前沿性研究,开展优势杂交育种与分子育种技术研究,强化常规作物品种和无性繁殖材料的选育。

  1.作物种质资源鉴定评价与创新。开展全省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搜集,建立种质资源索引目录及开放共享平台;构建动植物重要性状的精准鉴定与评价技术体系,评价我省农作物遗传资源多样性、资源分布规律、生态适应性等;研究明确种质资源中重要性状结构和功能,发掘一批具有重大利用价值的优异种质资源。广泛应用基因工程、远缘杂交、单倍体诱导培养、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航天诱变等新技术,创制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玉米、马铃薯、蔬菜、小麦、啤酒大麦等优异种质和新材料,提高种质创新效率。加强本土种质和引进种质抗旱节水、耐寒、耐瘠等生理生态学鉴定及基因挖掘。研究种质资源保存体系及种质活力监测技术。

  2.作物重要性状遗传机理研究。广泛利用现代生物与信息技术,研究主要农作物和蔬菜、林果花卉的产量、品质、抗性等性状遗传机理与调控;研究主要农作物和蔬菜雄(雌)性不育、育性恢复、配合力、异交生物学等生物学机制,杂种优势形成的遗传机理及分子调控技术;探索农作物、油料和蔬菜杂种优势利用的理论和方法,进一步完善杂种优势作物雄性不育系的遗传机理和利用技术。

  (二)农作物重大品种创制和育种技术研究应用

  1.农作物强优势杂交种创制。主要攻克不同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的技术瓶颈,建立主要农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的基础群体、杂交模式。重点创制早熟、矮秆、耐密、高抗、籽粒灌浆和脱水速度快等适宜机械化收割的玉米育种材料及品种,创制适于机械化播种和制种去雄的优良玉米自交系,加强玉米胞质不育材料和核不育材料研究;强化雄性不育突变材料、强优势杂交亲本创制和规模化制种关键技术研究;加强早熟双低适宜机收油菜、早熟抗逆高产葵花强优势杂交亲本的筛选;继续开展蔬菜雄性不育、杂交小麦强优势组合筛选研究。

  2.农作物抗逆高产优质新品种选育。以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增加抗性为重点,综合应用生物育种技术和常规育种技术,筛选抗病高淀粉、早熟菜用马铃薯,抗旱抗病节水小麦,节水耐瘠啤酒原料大麦,加工专用和抗除草剂糜谷等作物新品种;建立新品种联合测试平台。

  3.农作物高效育种技术研究与应用。以常规育种技术为主,完善农作物优良亲本筛选技术、杂交后代高效鉴定技术和品种广适应性评价技术。加强转基因、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细胞工程与航天诱变等育种技术的应用,建立高效诱变育种技术体系,开展小麦、蔬菜和花卉等航天诱变材料的鉴定筛选。加快应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双单倍体育种技术,推动玉米商业化育种进程,提升育种效率和水平。建立生物育种信息平台,创建高效育种技术体系,选育高产、优质、抗病、抗逆新品种和新品系。

  (三)主要农作物和林果花卉制繁种技术研究

  1.农作物规模化制繁种技术研究。在河西制种基地加快玉米雄性不育化制种、玉米制种机械化去雄、父母本行比优化和杂交种种子水肥调控等技术研究与应用;进一步完善马铃薯高效低成本脱毒种薯繁育技术体系,蔬菜高效亲本繁殖和制种及其种子(苗)脱毒繁育技术;采用分子标记、单倍体纯化等技术,研究农作物亲本保纯及繁育技术。制订主要农作物和蔬菜杂交制种技术标准、农作物良种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

  2.林果花卉规模化种子(苗)生产技术研究。采用分子标记、组织培养、无病毒繁育等技术,开展高产、高效新品种繁育技术研究。研发良种及砧木规模化快繁、种子(苗)脱毒快繁、标准化嫁接和种子园丰产等技术;完善高效无性繁育和轻基质容器苗生产技术等,建设苹果、梨、桃、葡萄、核桃、花卉等繁育基地,筛选适合市场需求的优质特色品种。

  (四)种子(苗)生产加工和质量控制技术

  1.农作物种子生产加工和检测技术。研究农作物种子生产控制技术与适期采收技术,种子干燥、精选、分级、包装等加工技术,种子(苗)安全储藏与质量控制技术,种子引发、包衣、丸粒化和提高幼苗抗逆性的物理、化学处理技术;研究种子穗萌和休眠控制技术,农作物良种病害和生理质量等精准快速检测技术,主要农作物DNA指纹检测及亲本种子验证技术;建立杂种优势作物良种质量控制体系和追溯系统。

  2.农作物良种良法配套应用关键技术。研究主要农作物、蔬菜、林果花卉等新品种的机械化作业、水肥管理、轮作倒茬技术,重点突破关键生产环节机械化作业、地力培育与合理施肥、密植高产与资源高效利用(玉米)、深松改土等关键技术;建立新品种网络化试验与示范基地。

  (五)区域特色现代种业科技创新体系构建

  引导科技资源的有效聚集与整合,注重基础性、公益性和商业性种业科研创新要素的有机衔接和相互促进,加强良种创制体系研究。强化对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的支持,引导他们逐步退出商业化育种,与其开办的种子企业完成“事企脱钩”;鼓励科研院所的商业化育种部分整体改制为种子企业或并入优势种子企业。以完善利益分配机制、知识产权管理和成果评价体系为核心,推进基础材料创制、品种研发、良种繁育、示范推广等一体化,支持企业与优势科研单位建立育种平台,鼓励产学研企合作双赢,建立育种资源综合利用、分工合理、基础性研究和商业化育种协调推进的种业科研育种体系。

  引导企业与科研教学单位共建联合创新平台,推进科技成果向企业转移;创新种业产学研结合的组织模式,以品种为纽带,逐步形成“分工明确、布局合理、协作紧密、运转高效”的产学研合作格局。优化知识产权管理模式,形成科技成果公共管理服务平台。搭建专业化的种业交易平台,推动成果商品化、股权化和高效转化;积极发挥种业领域知识产权战略联盟的作用,促进和规范科研成果转让。

  (六)现代种业科研创新能力提升

  1.公益类种业科教机构创新能力提升。选择优势较强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积极争取国家品种改良分中心和重点实验室,新建一批省级重点实验室、种子质量检测中心、品种区域试验站和抗性鉴定站,开展种质材料的搜集、整理、鉴定、交换及品种真实性和纯度鉴定工作,在主产区构建杂交种和大宗作物育种材料、优良品种联合测试基地,建立品种评价体系;开展杂交种亲本材料和种质创新研究,为相应生态区域内优良品种选育提供新的育种材料;承担大宗农作物种质资源创新利用与新品种选育工作,推广新品种和良种良法。

  2.种子企业创新能力提升。支持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聚集育种材料、技术、人才等要素资源,鼓励科研院所种业科技人才向企业合理流动,扩大商业化育种规模,增强企业种业科研创新能力;鼓励和推进种子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自己的科研育种体系,扶持杂交玉米、马铃薯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育科研条件能力建设,建立商业化育种中心,加快推动一批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集约化的育种制种基地建设,全面提升企业育种创新的基础设施水平。

  四、政策与保障措施

  为有效推进规划的实施,必须做好顶层设计,明确投资重点,强化领导与投入,创新体制机制,形成规划实施的强大合力与政策保障。

  (一)强化组织领导,狠抓规划落实

  种业是基础性、战略性产业,是保障粮食安全和建设现代农业的核心产业。省科技主管部门作为规划制定与监督实施的主要机构,负责组织拟订全省种业科技发展政策,协调解决种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加强同省财政和中央有关部委的沟通,积极争取财政资金的稳定投入,对种业科技发展规划涉及的主要任务进行总体设计和部署,做好顶层设计,凝练一批重大创新项目,稳定支持工作基础好的团队组织实施。加强同省级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市州科技主管部门、种子企业的沟通,协调各方利益,组织实施好项目。各级部门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把种业列入农业优先发展领域,按照规划要求,明确各单位、各创新主体的任务和重点,优化种业资源配置,加大支持力度,加快现代种业发展。

  (二)强化科技投入,做大做强特色种业

  一是加强财政投入,提高现代种业基础性公益性服务能力。省级资金重点加强种业相关领域学科建设,支持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开展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保护、育种材料创制、育种理论和新技术应用等基础性研究和常规作物、林木花卉育种等公益性研究,创制突破性的抗逆、优质、高产的育种新材料;逐步减少财政科技经费用于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开展商业化育种的投入;启动全省农作物、蔬菜、重点林木花卉种质资源保存基础条件建设,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重大科研基础设施、收集保存的种质资源,要按规定向社会开放。

  二是建立企业种业研发投入为主、财政资金和政策扶持为辅的多元化商业育种投入体系。省级财政资金重点扶植规模大、实力强、成长性好、体制机制活、管理完善、诚信守法、业绩突出的育繁推一体化大型种子企业,建立企业科研育种体系,扩大商业化育种规模,加快标准化、机械化、集约化育种制种基地建设,提升企业育种创新的基础设施水平。新布局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种业技术创新平台,向符合条件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倾斜;制定种业领域相关研发活动后补助政策,调动企业技术创新积极性。探索玉米制种、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等政策性保险投入途径,提高种子生产企业和农户抗风险能力。

  三是完善省科技计划科技支持立项投入机制,加快推进良种多学科联合育种攻关。打破院所和企业界限,建立统一规划、合理分工、资源共享、绩效挂钩、运行高效的育种协作攻关机制,建立科企紧密合作、收益按比例分享的产学研联合攻关模式。省级育种科研经费逐步向企业自主商业化育种倾斜,并逐步增长。设立“现代种业良种重大科研攻关”专项,组建并稳定支持多学科跨单位的育种攻关协作组,增强育种科研合力。

  (三)强化体制机制创新,推进现代种业创新体系建设

  强化现代种业科技创新的跨部门联动与统筹协调。优化配置省级、市州和种子企业的优势资源,全面推进种业创新体系建设。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利用财政拨款发明的育种材料、新品种和技术成果可以作价到企业投资入股,也可上市交易。完善商业化育种新机制,积极鼓励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与种业企业深化合作,支持他们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或技术入股等方式到种子企业开展商业化育种研发,育种成果及推广面积可以作为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建立甘肃省现代种业创新战略联盟,承担国家和省级科技计划项目。建立育种材料和新品种交易平台,制定交易管理办法,财政资助科研机构创制的育种材料和新品种,鼓励通过平台进行市场挂拍交易。建立科技合作创新机制,充分利用国内国际种业科技创新资源,通过开展科技合作,推动种业技术进步。

  (四)创新种业成果评价、奖励和利益分配机制

  建立有利于加强基础性、公益性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成果评价体系,完善激发科研人员创造性的成果奖励和利益分配机制,鼓励科研机构以技术转让、成果拍卖等方式实施职务种业科技成果转化。品种区试审定资源向企业倾斜,对种子企业育成的新品种优先安排参加区试审定。通过联合测试评定为我省优势种业种类的新品种按高新技术认定,对其达到显著应用规模(含省外)品种的主要选育推广人员,比照《甘肃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规定的“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员”给予奖励,以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五)加强种业人才队伍建设

  尊重和保护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的科研人员,在成果奖励、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优先。推进育种科研和经营管理人才流动、培养和引进,种业龙头骨干企业引进的国内外种业科研和经营管理高端人才享受我省人才引进有关政策。鼓励高等院校毕业生到种子企业就业,支持种业企业以优惠条件吸引科研单位育种科研人员开展育种研发,企业按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原则奖励科研人员。允许进入企业的科研人员牵头的育种课题随带至种业企业,并支持其申报新的育种课题。建立和完善种子生产、加工贮藏、质量检验和品种区试等技术人员资格准入和继续教育制度。

地 址: 甘肃省嘉峪关市嘉东工业园区新鹏路688号 邮 编:735100
电 话:0937-6219516 6210129 传 真:0937-6219596
版权所有 Copyrights © 甘肃同辉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陇ICP备13000694号
  设计制作 宏点网络甘公网安备 62020102000151号